18. 02. 2011

Because It’s There: Everest Base Camp Trek (8)

Day6(1月20日):Dingboche(4410) to Lobuche(4910)。7.7公里,500米升程,步行5小时。Dingboche的住宿和伙食都不错,尤其是咖喱饭。山区客栈的消费是非常贵的,再加上天气、装备等意外因素,徒步的实际费用往往比预算高很多。如果想有所节省,咖喱饭是最好的选择。原因很简单:米和菜是可以添的。试想一下,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徒步5个小时,没有什么比晒着太阳,吃一大盘土豆牛肉咖喱汤加米饭更惬意的了。基本还可以节省一顿晚饭。而其他的食物都是定量制作的,因为当地人不吃,份量很少。Dingboche是4000米海拔之上的第一个露营点,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二个高反适应点,游客会在这里停留一天,或去东边的Chukhung拉练。因为我没有高反,再加上预算比较紧,我做了一个有点危险的决定:取消休整,第二天直接上Lobuche。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,如果后天Kala Pattar的天气不好,我有多一天的时间机动。J.B同意了我的建议。 这一天要经过EBC徒步的第三个难点。Dingboche沿山谷横穿到一个只有一座房子的小村Dughla,过桥以后要翻一座近300米升程的Dughla Pass。这段路是由山谷泥石流冲刷出来的,全部是无规则的岩石和鹅卵石,再加上气压低,4000米徒步相当于平原20公斤负重,这一段路走得相当辛苦。上山过程中遇到一个正在返回的韩国青年团,18人,2人高反严重,是趴在马背上下来的。 从Dughla Pass上来,就看到了珠峰遇难人员墓群。最前面的一个是夏尔巴人Babu,他曾经十次登顶珠峰,至今保持着在峰顶无氧气停留时间最长(21小时)的纪录,和无氧气最快登顶(17小时)的纪录。2001年在他第11次登顶时,在靠近2号营地的地方意外划入冰川。很多人逝世于1996年5月11日的山难,那天来自三个登山队的8名登山者在下撤中遇难。新西兰人Rob Hall是其中一只队伍的领队,他被困在8500米的南峰20多个小时。在确定救援队无法到达之后,他要求通过卫星电话接通在新西兰怀孕待产的妻子,他平静地说:“嗨,甜心,我知道你正躲在被窝里。我爱你,睡个好觉”。这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句话。这里是每一位EBC徒步者的必经之地,虽然刚刚翻过了大山,但所有人都会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子,拾起一块最美的石头,放在尼玛堆的高处。 (翻过Dughla Pass,我正继续向雪山挺进。左侧是7161米的普莫里峰(Pumori),右侧是7879米的努子峰(Nuptse)。 当晚到达Lobuche。因为过于疲劳,我决定取消在更高海拔露营的计划,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在明天一早到达5100米的Gorak Shep,直接冲顶Kala Pattar并且当天下撤回Lubuche。我和J.B决定一试。出发时间定在第二天凌晨四点。又遇到一个单身下撤的韩国女孩,看样子已经累到虚脱了,所以我不建议女孩单独走EBC徒步。关于珠峰的世界纪录:登顶次数最多的人是夏尔巴人Apa,就在去年五月份,他刚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十次珠峰登顶,时年50岁。年龄最小的登顶纪录由美国人Jordan Romero保持,他在2010年13岁的时候从南坡成功登顶。年龄最长的登顶纪录由尼泊尔人Min Bahadur Sherchan保持,2009年登顶时他76岁。

Read More →
17. 02. 2011

Because It’s There: Everest Base Camp Trek (7)

Day5(1月19日):Deboche(3820m)to Dingboche(4410)。8.8公里,徒步4小时,590米升程。这段路虽然有近600米的爬升,但很分布均匀,并没有特别的难点。全程都是在高原丘陵地带行进,以冻土为主。这段路主要是看高原反应的程度,如果没有高反,基本比较轻松可以完成。那天是晴天,但是回头看Tengboche始终笼罩在浓雾中,并且浓雾一直在往Dingboche跑,我和J.B也始终被雾赶着走。雪山在四周环绕,植被很简单,只有矮灌木和苔藓类植物。因为风化的原因,山地呈现出梯田的样子,以岩块为基,由灌木和苔藓把泥土固定在岩石上。当天韩国大叔团没有顺利抵达Dingboche,因为团员高反,他们出发1小时左右就停下休息了。今天最大的错误是前半程忘记戴雪镜,大概只有2个多小时,结果傍晚眼睛开始轻微疼痛,闭眼后金星四溅,眼压高,眼睛干涩、发红。在3000米以上,晴天面向日光行走的时候,一定要保护眼睛。 (J.B 在3800米左右的山脊上) 抽时间说一下珠峰的命名。珠穆朗玛峰的英文名字是Mount Everest。在1856年,英国人判定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,给第一高峰命名的任务落在了时任英国驻印度测量局局长的Andrew Waugh身上。他的任务是寻找当地人对珠峰的称呼,并翻译成英文。没想到Andrew Waugh在最终的报告中放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名字:“Everest”。理由是纪念他的老上司,前任局长George Everest。这个提案立刻被英国政府驳回,但他坚称没有任何当地人给这座山峰起名字。事后证明他撒了谎,珠穆朗玛峰的名字已经在藏民和夏尔巴人中流传,意为“大地之母”。这个名字甚至在200多年前就出现在康熙朝的中国地图上。最终Everest还是成了珠穆朗玛峰的翻译。时过境迁,已经没人记得那位原局长是何许人也,其实他的名字是音标 /i:/ ,而并不是现在人们念的 /e/ ,这也是最大的讽刺了。在尼泊尔,珠穆朗玛峰还有另一个名字叫“Sagarmatha”,意为“天空女神”,这是尼泊尔政府为了宣誓主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现编出来的名字,和他们多出来的那15分钟的“主权时差”一样,只有当地人才会费心去记得了。 (到达4400米的Dingboche) [Audio clip: view full post to listen]

Read More →
17. 02. 2011

Because It’s There: Everest Base Camp Trek (6)

Day4(1月18日):Namche Bazar (3440m)to Deboche(3820m)。这一天是我整个徒步中天气最糟糕的一天。小雪+大雾。其实这还有一个更糟的预兆,就是Lukla飞机场将要持续关闭,Lukla的天气成了我回程时最担心的问题。从Namche到Phungi Thanga是下山,山下有一座桥。在看山区地图时,桥是重要的一个地标,因为过桥就意味着过河谷,过河谷就意味着要先下山,再上山。难点也就产生了。图中蓝色所示是EBC徒步的第二个难点,又是一次610米的爬升。经过前几天适应,这一天走得相对好受一点。全天都是在云雾里穿行,能见度不到10米。3000米常见的迎客松、杨树渐渐变少,大灌木开始多起来,所有的植被上都挂满了霜。 下图是这一天的路线,通常人们会从Namche走到Tengboche,由于Tengboche有大雾,我们决定多走半个小时,在山谷的Deboche扎营,这里比山脊的Tengboche更温暖一点。全天共徒步10.5公里,380米升程,步行6小时。这里的条件已经比较艰苦,房间是木板房,不隔音不隔热,晚上温度远低于冰点,厕所,水槽全部冻死。物价也开始飚涨,一瓶小可乐要30人民币,一小碗速溶蛋花汤要20人民币,一盆洗脸水要10人民币,一大杯开水20人民币。韩国大叔团今天也在这里扎营,他们在前一天并没有回到Namche,而是继续行进到Kyangjuma,给今天走蓝线预留体力。大家围着牛粪炉一起烤火,烤衣服烤袜子,因为人多,老板大酬宾,免费烧了几根木柴,木柴比牛粪暖和多了。韩国大叔们已经有高原反应出现,打了招呼就各自闭目养神去了。 海拔3000米以上,高原反应是最大的困难。高原反应是身体在空气压强、含氧量变化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身体反应的总称。初期表现为头疼和气短,可轻可重,也有人疼得目眦欲裂,气短得快要窒息,也有人没任何反应。如果适当静养,并服用增加血氧浓度的药物,完全可以渡过高原反应期。在高原徒步中,因为体能消耗大,也有人因为团队的原因过于逞强,高反会加重成高原病,常见的有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。高原脑水肿是从精神恍惚开始的,无法完成数学计算,无法走直线,继而幻听幻觉,直到休克死亡,死亡率最高。脑水肿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,所以要格外小心。我在过于兴奋或疲劳的时候,会用脚跟顶脚尖的方式走一段直线,或者背背乘法表,作为一个检验。肺水肿发病率低一些,主要是咳嗽,然后咳中带水。 出现高原反应,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即向低海拔下撤,就算降低100米也是有效的。我在快到Deboche的时候就遇到一个正在往Tengboche下撤的澳洲女孩,身体状况很差。后来在5000米遇到了她的三个同伴,包括她的男朋友和另外一对恋人。她男朋友的做法我是很不齿的,决不能单独丢下有高原反应的同伴,何况是自己女朋友。如果海拔过高,病情过于紧急,可以呼叫坤布地区珠峰管理处的救援直升机。直升机出动一次的价钱是6000美金,约40000人民币,也可以购买AIG的登山保险,每天27美金,出现重症高原病可以报销直升机的费用。

Read More →
17. 02. 2011
Off

Because It’s There: Everest Base Camp Trek (5)

Day2(1月16日):Phakding (2600m) to Namche Bazar (3440m)。前一天在当地时间12点30分就抵达了Phakding,下午晚上没事可做,从大堂电视柜翻出一本加拿大人写的徒步指南打发时间。里面有很大篇幅讨论了Hillary第一次登上珠峰的故事,以及中国人1960年是不是真的成功登顶等等。第二天要从Phakding走到Namche。如果说坤布地区是夏尔巴人自治区的话,Namche就是它的首府。Namche是一个大的村子,也是一个大集市,里面电话、网络、超市俱全,是EBC徒步者的最后一个大补给站,也是最后一个可以洗澡的地方。这一天会迎来EBC徒步的第一个难点,就是图中用蓝线标注的路段。可以看到从Phakding到Larja都是沿着河谷而行,升程不到200米,而Larja之后过完一个桥,徒步线路就要穿越一片密集的等高线,这里是一个600米的急升。有的人会在第一天走到Monjo,就是为了储备体力走这段蓝线。不过我觉得差别不大,因为Phakding到Monjo非常好走,如果第一天还不适应山区,留到第二天走也无妨。 走过Monjo的时候天边飘来一朵淡淡的云彩。J.B看了一眼不经意的说:“要下雪了。”果然,15分钟后就有雪粒飘下来。走到蓝线的时候已经是小雪,山路上有一层薄雪,非常滑,山谷间的风很大,寒冷刺骨。那段山路让我至今心有余悸。上山前一定要带足水,可以在Jorsale补充。我看过很多游记,没有人在这段路上拍过照片,因为绝对累得跟狗一样了。只有J.B一路背着行李跑跑跳跳,用新买的手机四处拍照。我开玩笑说他肯定不是夏尔巴人,是日本人。后面我都管它叫Japanese。他倒也很应景,改口管我叫Mr. Flat。因为我每走一段都会问他前面是不是Flat road。这一天徒步10.3 公里,耗时5小时50分,海拔抬升830米。 (Monjo之后的河滩路,之后再跨过一道铁索桥就要开始翻山,跟往常一样,J.B远远走在了前面) Day3(1月17日):Namche Bazar (3440m)to Everest View Hotel (3880m)。这一天是高反适应日。高反适应日(Acclimatization Day)就是去更高海拔的地区让身体适应接下来的旅程,但返回低海拔露营。通常人们会去参观日本人开的一家酒店(红色下划线部分),体力好的可以继续走到Khumjung。这一天有点累,主要因为前一天走蓝线没有休息过来。全天往返徒步5公里,440米升程,耗时4小时35分,晚上回Namche露营。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上遇到一个美国佛州的老太,看样子至少70多了,已经走到了大本营,正在返程路上。正常人走到这个位置应该是徒步第12天,但她已经走了40天。老太太很慈祥,说话慢条斯理,但很健谈,不住地提醒我上面很冷。我真希望我在这个年纪也可以继续爬喜马拉雅山。 [Audio clip: view full post to listen]

Read More →
17. 02. 2011

Because It’s There: Everest Base Camp Trek (4)

走出机场,栅栏门外已经站满了背夫。珠峰地区的夏尔巴人(Sherpa)是以耐力高闻名的,他们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,生活资料全靠人力从山下背运。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英国人Edmund Hillary 和夏尔巴人Tenzing Norgay就是靠着380名背夫的支援才成功登顶的。因为我没有高山徒步经验,衡量再三之后还是决定雇一名背夫与我同行。第一可以减轻负重,第二可以作为向导,第三可以保护我的安全。在机场附近的一家客栈里找到了我的向导Jorbir Khaling(J.B)。一个皮肤黝黑的26岁年轻人,旺季时他在一间海拔五千多米的客栈当厨师,淡季赋闲在家。一名背夫的正常负重在40kg左右,我的大包只有15kg,这绝对是一个好活。最后我们以一天700卢比的价钱成交。 下面是一张EBC徒步的简图。图中所示地区叫做Khumb(坤布地区),通常包括三条支线,左边一条通向Gokyo Ri,观赏卓奥友峰;中线通往珠峰大本营,是所有人向往的地方;右边一条通向Chukhung Ri,观赏洛子峰。资深徒步者会一次走完三条线,需要15到20天。根据我的计划,我这一次只走中线(褐色部分),行程的终点选在5600米的Kala Pattar,初步定在12天往返。不去Base Camp的原因是Base Camp只是精神景点,此时并没有任何风景。而Kala Pattar是近距离拍摄珠峰的最佳位置,全世界所有的珠峰明信片照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,同时也是全地区最高的地方,更有挑战性。也有人选择在Gorak Shep住一晚,用两天的时间两边都去,因为我当时对高海拔露营有顾虑,还是决定冲击Kala Pattar后就下撤。 J.B带我到他的家里,简单准备了几件衣服,跟妻子孩子道了别,我们就上路了。看得出他是一个顾家的人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,如果必须要交一个朋友,可以选择最顾家的人,因为把家庭看得重的人,也必然会认真看待自己的工作。不管是埃及的向导卡里德,或是这一次的J.B,在任何文化环境里,这个原则都屡试不爽。Day1(1月15日): Lukla to Phakding。通常第一天的徒步都是中午到达Lukla后直接开始的,从2800米的Lukla一路下到2600米的Phakding,最简单的一天,沿河而行,村庄遍布,石板路为主。6.4公里,总耗时2小时20分钟。也有人建议走更远,其实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,主要适应山地徒步以及测试鞋子的舒适度。 (Lukla的喜玛拉雅客栈。坤布地区的客栈有三种布置绝不可少,藏式围桌,左边的达赖喇嘛照片和右边的牛粪炉子)

Read More →
16. 02. 2011

Because It’s There: Everest Base Camp Trek (3)

或许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类似之处。加德满都像是我去过的很多国家的集合体。街上摩托车、汽车、人力车混杂,像越南;房屋老旧像巴勒斯坦;热闹的大集市像泰国;商家对游客的压榨堪比埃及。说起尼泊尔商人的厉害,驴友曾留下一句名言:在加德满都砍价,要先去一个零再除以二。不管怎样,这里依然是一片神奇的土地。比如清晨印度寺庙燃烧柏枝飘来的清香,比如黄昏时泰米尔区热闹非凡的市集,甚至每天下午5点开始的的全城大停电,都能给人一种很特别的体验。因为赶时间,我在加都前后只停留了两个下午,只来得及去集市称了半斤水萝卜,半斤小番茄。即便这样,还是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魅力。 转天凌晨四点出发到加德满都国内机场。机票是前一天在旅店楼下的中介买好的。从加都到Lukla往返210美金。后来我才知道,头一天就买到飞机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。因为Lukla在喜玛拉雅山区,1月又是气候最糟的时候,飞机停飞是家常便饭。我之前的两天都停飞,之后的三天也都停飞了。加都的出租车都跟奥拓一样,没有计价器,上车砍价。国内机场很简单,先用一个类似称粮食的大磅称过行李,再买160卢比的机场税就可以进去了。安检也很快捷,指出自己的行李,军警会直接贴上“已检验”的胶带。 七点半的飞机被推迟,直到9点左右,空姐开始招呼大家登机。加都国内机场似乎军民不分,刚上摆渡车就路过了一个军机库,一架硕大的武装直升机停在门口。兴奋得忘记了拍照。谁知好景不长,摆渡车左拐右拐,在一架很小的双螺旋桨飞机前停下了。据查这种飞机1988年就停产了,无雷达,目测起降,双脚刹车。 飞机上坐满了人,一共20个座位。一上飞机空姐就热情地给大家发奶糖和棉花。奶糖味道不错,棉花是塞耳朵用的。原来飞机的密闭性不太好,我坐在舱门附近,密封的的胶皮脱落,透过缝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外面的蓝天白云,颇有跳伞的感觉。驾驶舱并没有门,如果乘客不放心,可以清楚地监督两位飞行员的每一项操作动作。透过飞行员的窗户欣赏飞机正前方的风景也是很棒的体验。飞机由西向东飞行,不久以后在左舷窗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喜玛拉雅山脉了。同行的还有一个韩国大叔团,装备齐全,从加都就雇好了向导、背夫和摄像。日后我跟他们也有很多有趣的经历。 Lukla机场位列世界十大危险机场之首,坐落在群山之间的一个小山坡上。那天侧风很大,从驾驶员舷窗看去,飞机摇摇摆摆地冲出云层,直向雪山撞去,就在靠近的时候突然一斜,弯进了一个山谷中,跑道才显现出来。整个过程机舱内鸦雀无声。Lukla的跑道很短,目测只有200多米。为了保证起降,跑道被修成了斜坡,降落时是上坡,起飞时是下坡。有人说买了一张Lukla的飞机票就等于申请了一张死亡通知书。到达了Lukla,通过了第一条死亡线,珠峰大本营徒步就真正开始了。 (Lukla机场,飞机降落后正滑向停机坪。右下角的飞机因为降落时没煞住,鼻子撞在了墙上,正在维修。跑道的远端是山谷绝壁。)

Read More →
15. 02. 2011

Because It’s There: Everest Base Camp Trek (2)

汽车使入定日县鲁鲁边检站的时候,已经是夜里十点多。气温零下17度,客车车窗都结满了冰。下车做完登记之后,我仰头看到了最美丽的夜空。猎户座在南边40度仰角的位置,头部,弓箭部都看得很清楚。猎户后面是小犬座,下面是大犬座。参宿四、南河三和天狼星,组成了美丽的冬季大三角。背景星空也非常漂亮,繁星点点。因为怕干扰司机视线,车内全部关灯。直到又过了几个边防站,周围的藏胞都走空了,我找了一个宽敞的位子,开了最后一瓶八宝粥,就这么望着夜空,沿着318国道向樟木驶去。 凌晨2点40分到达樟木镇。找了一家没有粉红背景灯的旅店住下了。樟木虽然用北京时间,但是作息都推后2小时,早晨九点街上才有人。这里是山城,街道不分东南西北,而是分层。中国银行在最顶层,可以走之字形坡道上去,也可以走楼梯上去。楼梯是捷径,很陡很窄,在每一层的房子与房子中间。街边的妇女靠兑换货币为生,汇率比银行牌价好。我的是人民币1比11.3尼泊尔卢比。后来在加德满都是1:10.5。樟木县下到山底就是国境线了。中尼边境由一条山谷分开,山谷上修了一座桥,叫做友谊桥。出境,过桥,入境。就这么简单来到了尼泊尔。 (午餐处,通往加都的路上) 很多人进入尼泊尔时要跟边检站斗智斗勇,包括军警搜包勒索,入境官要小费等等。或许是淡季,我并没有见到。回来时倒是要了200卢比小费。山路上停了很多花花绿绿的尼泊尔大货车,满载着中国购买的商品。小吉普车里坐着我和两家尼泊尔人,后备箱里是三个喇嘛。进入尼泊尔马上有两件事截然不同。一是民风,二是气候。车里的音乐极具印度风格,路上停车吃午餐,也是地道的印度咖喱饭。最让人惊叹的是气候,出发不到半小时,空气已经温润起来,又过一个小时,竟然已经鸟语花香,小溪潺潺。放眼望去,茶树飘香,梯田遍野。喜马拉雅山高海拔挡住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,使得中尼边境两边气候截然不同。电影《不见不散》里说:“打通喜马拉雅山,西藏就变鱼米之乡”——真是有道理的。六小时后,终于到达了加德满都谷地,海拔800米。 [Audio clip: view full post to listen]

Read More →
12. 02. 2011

Because It’s There: Everest Base Camp Trek (1)

据说冷战结束以后,很多青年人不安于平静的生活,总是设法追求刺激,于是走出两个极端。一部分人成为嬉皮士,沉溺于摇滚、毒品中;另一部分人开始在世界徒步旅行,在严酷的环境中挑战极限。尼泊尔各种成熟的徒步线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开发出来的。有两条线最出名,一条通往安纳普尔纳峰大本营(4130m),简称ABC环线。另一条通往珠穆朗玛峰大本营(5364m),简称EBC。两条线路各有特色,EBC海拔高一些,时间长,约10-15天。ABC海拔低,时间短,约4-5天。 走EBC是一个临时决定。或许因为冬季并不是西藏最美的季节,又或许在拉萨没有找到心灵上最需要的东西,计划中的山南探险总没有动力去实行。拉萨的头几天变成窝在客栈研究三国杀。在东措的酒吧结识了一帮去尼泊尔的朋友,又从老胡那边认识一个要走EBC的女孩,突然发现徒步珠峰才是我想要的旅行。敲定的行程大致是这样的:拉萨20个小时搭班车到边境口岸樟木镇,入境尼泊尔;再搭6小时吉普车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;从加德满都国内机场坐40分钟飞机到山区小镇卢卡拉(Lukla),这是徒步的起点。从2400米的卢卡拉镇开始,一路上上下下,终点是5360米的珠穆朗玛峰南坡大本营。往返共步行15天。回程同上。 (樟木镇俯瞰中尼公路。左是中国,右侧为尼泊尔,河谷分开) 通过网上的了解和朋友的建议,我列出了行程上的主要难点:气候,高反,体能,语言,以及不确定因素。首先是气候,1月几乎是珠峰地区最糟糕的天气。气候严寒,夜间气温在零下25度以下,夜晚极易有霜冻,白天有大风甚至降雪。其次是高反,徒步中11天左右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,3个晚上是在5000米以上露营,沿途没有医院,唯一的一家医疗站在4000米左右,但淡季已经关闭。再次是体能,日平均步行5-6小时,负重15-20公斤。语言方面,尼泊尔通行尼泊尔语,普通人特别是山区人英语很差。最后是不确定因素,如当地交通混乱,政府效率低下,治安问题等等。 花了3天的时间调整装备,最终装备如下(括号内为我总结的重要性,5分为最重要):雪帽(5),防风雪镜(5),羽绒服(5),抓绒外套(4),保暖内衣(5),冲锋裤(4),羊毛袜(4),雪地靴(5),抓绒手套(5),防风脖套(3),防晒霜(5),润唇膏(4),-20温标睡袋(5),登山仗(5),1升高保温水壶(5),急救手电(4)。还有高原安片剂(5,3000米开始服用),红景天冲剂(3),常见药物,牛肉巧克力等急救食品(5)。此外还有地图,电池,相机胶片,手机充电器,国际转换插头,卫生用品等。这条线的重点是保温和抗高反,因为路线成熟,野外设备并不要求很多。

Read More →
04. 02. 2011

Happy the Rabbit-year

葛莎雀吉的专辑是在拉萨著名的矮房子音乐酒吧买到的。我问老板要最平静的音乐,于是有了这张《度母化生》。在藏传佛教中,观音菩萨用12个化身来普渡众生,其中最有名的是绿度母。相传观音菩萨修成正果后不愿成佛,发愿要普渡众生,救苦救难。她做了很多,却依然看到世间苦难,不禁垂泪。泪珠落下化成了绿度母。所以绿度母也是慈悲,救苦的化身。其中的一首歌,简单的六字真言,灵动的钢琴,配上葛沙纯净的人声,给人很安宁的感觉。 六年以来第一次在家过除夕。通过skype最新推出的多用户视频功能,实现了三国四地的春节团拜会议。 [Audio clip: view full post to listen]

Read More →
03. 02. 2011

Lhasa Pics (2)

《流浪》 《黄教大殿》 《湖边的玛尼堆》

Read More →
Pages:«1...567891011...39»